歡迎訪問中科光析科學技術研究所官網!
免費咨詢熱線
400-635-0567
工業光鏈路檢測項目報價???解決方案???檢測周期???樣品要求? |
點 擊 解 答??![]() |
GB/T 2099的本部分規定了家用和類似用途的信息插座的標志、防觸電保護、結構、電氣性能、機械性能等技術要求。本部分適用于戶內或戶外使用的、家用和類似用途的、用于連接互聯網和傳輸信息的固定式插座或移動式插座。信息插座適合在下述環境溫度中使用:通常不超過+40 ℃,但在24 h期間內平均不超過+35 ℃,環境空氣溫度的下限值為-5 ℃。
本標準規定了電工術語中有關無線電通信的術語和定義。 本標準適用于我國涉及無線電通信的所有科技領域。
GB/T 2900的本部分規定了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的術語和定義。 本部分適用于與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有關的電信網絡和電信業務。
基本型控制規程主要適用于網絡中數據終端設備(DTE)/數據電路終接設備(DCE)或DTE/DTE之間的通信。本標準僅就一個數據鏈路上的傳輸作出規定,而不涉及“串聯”數據鏈路的操作。 標準的組成 本標準由字符編碼與結構、傳輸控制字符、文電格式、數據通信階段、差錯控制、恢復規程、傳輸控制字符的使用說明以及“會話型傳輸控制規程”、“編碼獨立的信息傳輸控制規程”、“多站選擇”組成,并包括A、B、C、D、E五個附錄。 本標準是參照采用ISO1745-1975《數據通信系統使用的基本型控制規程》、ISO1155-1978《信息處理用縱向奇偶檢驗檢測信息電文中的差錯》、ISO1177-1985《信息處理面向傳輸的起止式和同步式字符的字符結構》、ISO2111-1985《數據通信基本型控制規程編碼獨立的信息傳送》、ISO2628-1973《基本型控制規程補充》、ISO2629-1973《基本型控制規程會話式信息電文傳送》以及國內有關標準編制的。 基本型控制規程使用原則 本標準的技術規定 a.信息文電的字符采用GB1988-89《信息處理交換用的七位編碼字符集》中規定的編碼字符,同時還采用按照GB11383-89《信息處理信息交換用八位代碼結構和編碼規則》和GB2311-80《信息處理七位和八位編碼字符集代碼擴充技術》規定和擴充的編碼圖形字符集,例如GB8045-87《信息處理交換用蒙古文七位和八位編碼圖形字符集》等。而本標準第10章“編碼獨立的信息傳輸規程”的信息文電可不受編碼限制。 b.本標準中,各傳輸規程的傳輸控制功能,是由GB1988規定的十個傳輸控制字符及某些擴充序列完成。 本標準對下列技術問題不作規定: a.規程的實現方法(硬件或軟件); b.信息傳輸的速率; c.串行或并行傳輸,起止式或同步式同步; d.對信息文電和監控序列的應答,是使用同一信道或另一信道。 本標準適用于下列情況: a.在同一信道上,單向傳輸信息而交替地進行監控。 b.在一個信道上單向傳輸信息,而在另一個信道上交替地進行監控。 c.在同一個信道上,兩個方向交替地傳輸信息,并交替地進行監控。 d.在兩個獨立的信道上,兩個方向交替地傳輸信息,并交替地進行監控
本標準規定了數據終端設備(DTE)和數據電路終接設備(DCE)之間的接口電路的定義。本標準適用于DTE和DCE之間接口處并稱之為接口電路的互連電路。這些電路用于傳送二進制數據、控制信號和定時信號以及合適的模擬信號。本標準也適用于獨立的中間設備的兩邊,而獨立的中間設備可以插在這兩類設備之間(見圖1).圖1略。本標準中規定的接口電路的范圍可用于,例如:a) 同步和異步的數據通信;b) 租用線路業務上的二線和四線、點對點或多點操作的數據通信;c) 交換網路業務上二線或四線的數據通信;d) DTE和DCE之間,使用短互連電纜的地方,有關短電纜的說明見第4章。符合本標準規定的DTE/DCE接口,也可與公用數據網絡互連。此時的接口電路在實現和操作要求上的補充資料在GB/T 11600/ITU-T X.20 bis 和 GB/T 11599/ITU-T X.21 bis中。任何實際設備,都應從本標準規定的接口電路范圍中恰當地加以選擇。特定DCE中的實際接口電路是相應的標準中所指定的那些電路。本標準所參考的DCE標準中所指明需要的互換電路只適用于對DCE側的接口。這些電路需要保證正常運行,并受DTE的控制或監控(見4.5)。在第4章中規定了接口電路的用途和操作要求以及接口電路之間的相互作用。互換電路中的電氣特性參見ITU-T V.10、ITU-T V.11、ITU-T V.12、GB/T 3455/ITU-T V.28、ITU-T V.31和ITU-T V.31 bis。接口的機械特性參見GB/T 15125/ISO 2110(25-pole)、GB/T 17559/ISO/IEC 11569(26-pole)、GB/T 17959/ISO/IEC 13575(50-pole)或GB/T 9950/ISO 4902(37-pole)。DCE可以包括信號變換器、定時發生器、脈沖再生中繼器和控制電路,以及提供諸如差錯控制、自動呼叫和自動應答等其他功能的設備。其中有些設備是獨立的中間設備,或者是安裝在DTE中的設備。
本部分適用于核普測量中脈沖幅度直方圖數據的交換,而與數據來源、讀或寫數據設備以及容納數據的媒體無關。
GB/T 5226的本部分規定了半導體設備相關的制造、測量、組裝和測試的電氣、電子和可編程電子設備及系統的安全要求。本部分所論及的設備是從機械電氣設備的電源引入處開始的(見5.1)。本部分適用的電氣設備或電氣設備部件,其標稱電壓不超過1 000 Va.c.或1 500 Vd.c.,額定頻率不超過200 Hz。對于更高的電壓或頻率,可能需要特殊的要求。本部分包括針對電氣安全隱患的防護措施和針對非電氣安全隱患的電氣聯鎖保護電路,但不涵蓋由其他標準或法規規定的對人身安全保護的所有要求(如化學品危險、機械危險、輻射危害)。每種類型的機械適應其特定要求以提供足夠的安全。下列半導體制造設備的電氣裝置應提供附加和特殊技術要求:——使用、加工或生產易爆材料;——在易燃易爆環境中使用;——當生產或使用某種材料時有特殊風險;——作為起重機械(包括在IEC 60204-32)。本部分不包括半導體設備的性能或功能特性規范。本部分不涉及對人類健康可能造成影響的源于半導體設備的排放(如電磁場,噪聲)。本部分沒有規定電磁兼容性(EMC)的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有關電子計算機及信息處理各個領域的設計、生產、使用、維護、管理、科研、教學和出版等方面。
GB/T 5271的本部分定義了開放系統互連和各種概念的術語和定義,并明確了這些條目之間的關系。本部分便于開放系統互連概念的國內及間交流。
本標準規定了對稱通信電纜和同軸對電纜的試驗方法。本標準適用于對稱通信電纜和同軸對電纜電氣參數的測量。其他通信電纜的試驗,可參照使用。
GB/T 5464的本部分規定了電氣設備用圖形符號及其名稱、含義和應用范圍。本部分的圖形符號適用于以下用途:——標識設備或其組成部分(如控制器或顯示器);——指示功能狀態或功能(如開、關、告警);——標示連接(如端子、接頭);——提供包裝信息(如包裝物的標識、裝卸說明);——提供設備的操作說明(如使用限制)。本部分的圖形符號不適用于以下用途。——安全標記;——公共信息;——圖樣的簡圖;——產品技術文件。
本準規定了電纜分配系統運行特性的基本測量方法,以評定這些系統的性能、性能限額值及安全要求。 注:本標準所述的測量方法是基本的。但是任何確保同樣精度的等效方法都可采用。 本標準主要適用于電視和聲音信號的電纜分配系統。
本標準規定了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的基本試驗方法。本標準適用于電力系統二次回路所用有或無繼電器、量度繼電器、保護裝置、安全自動裝置(保護裝置和安全自動裝置以下簡稱裝置)及其接口設備等產品的試驗。
本標準適用于互連的數據處理、數據存儲和外圍控制設備等緊耦合配置的接口系統部件。本接口系統具有允許各種系統部件交互作用所必須的信號,它允許存儲器和I/O的數據傳送、直接存儲器存取、中斷產生等。本標準對構成該系統總線的所有要素及特性均提供詳細描述。本標準是為那些想要評價或設計與本系統總線結構兼容產品的用戶制定的。為此,本部分詳細的說明了必要的信號定義、定時以及電氣規范。本標準僅涉及微型計算機設備的接口特性,而不涉及模塊的設計規范、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
本標準規定了數字網系列比特速率的電接口特性,包括64 kbit/s、2 048 kbit/s、8 448 kbit/s、34 368 kbit/s、44 736 kbit/s、139 264 kbit/s、51 840 kbit/s(STM-0)、155 520 kbit/s(STM-1e)等各種速率電接口、2 048 kHz同步定時接口和時間同步接口的物理/電氣特性,2 048 kbit/s基本幀、2 048 kbit/s接口中不同比特速率承載通道、8 448 kbit/s基本幀、8 448 kbit/s接口中不同比特速率承載通道、44 736 kbit/s接口、STM-0和STM-1e接口等電接口的幀結構要求,以及各種PDH和SDH電接口的漂移和抖動要求。本標準適用于數字網基于電接口的網絡規劃、網間互通、網絡維護運行、設備維護和設備驗收等。
本標準根據GB/T 8566-2001《信息技術 軟件生存周期過程》的規定,主要對軟件的開發過程和管理過程應編制的主要文檔及其編制的內容、格式規定了基本要求。 本標準原則上適用于所有類型的軟件產品的開發過程和管理過程。 使用者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本標準進行適當剪裁(可剪裁所需的文檔類型,也可對規范的內容作適當剪裁)。軟件文檔從使用的角度大致可分為軟件的用戶需要的用戶文檔和開發方在開發過程中使用的內部文檔(開發文檔)兩類。供方應提供的文檔的類型和規模,有軟件的需方和供方在合同中規定。
本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標準的目的是為協調系統互連各類標準的制定提供共同的基礎,同時,使得現有的標準也能在整個參考模型之內有所體現。 開放系統互連(OSI)這個術語僅限于在彼此“開放”的系統之間交換信息的標準,各系統通過聯合作用適當的標準而實現信息交換。 系統是開放的并不隱含特殊的系統實現,也不隱含互連的技術或方法,而是指各系統相識別并且支持適當的標準。 本參考模型的另一個目的是規定制定標準或修訂標準的范圍,并且為保持所有相關標準的相容性提供共同的參考。本參考模型既不作為具體實現的規范,也不作為鑒定具體實現一致的根據,而且也不提供精確定義互連體系結構的服務和協議的詳盡細節。本參考模型僅提供概念上和功能上的框架,使得有關專家在研制OSI參考模型各層標準時能夠創造性獨立進行工作。 本參考模型具有充分的靈活性,能夠適應技術的發展和用戶要求和擴充,這種靈活性也是為了使現有的實現能逐步過渡到符合OSI標準。 盡管OSI總的體系結構原則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但是本標準主要涉及由終端、計算機和相關設備組成的系統,以及在這些系統之間傳送信息的手段。對需要注意的OSI其他也作了簡明的描述(見4.2)。 本標準中按理步驟描述OSI基本參考模型; 第4章提出開放系統互連的理由,定義連接的對象和互連的范圍,并且描述OSI中所使用的模型化原則。 第5章描述參考模型體系結構的一般性質,即該模型是分層的,分層的意義,以及用于描述各層的原則。 第6章命名和介紹體系結構的各層。 第7章描述各層。 第8章描述OSI的管理方面。 第9章規定與OSI參考模型的符合性和相容性。 本基本參考模型的附錄A中給出了選定各層的準則。 除基本方面外,將本參考模型的其他方面分成幾個部分來描述。第1部分描述基本參考模型。第2部分描述OSI安全體系結構。第3部分描述OSI命名與編址。第4部分描述OSI管理。 基本參考模型是一個框架,用于定義參考模型確定的范圍內的服務和協議。 少數情況下,在本基本參考模型中明確標注的選項,在相應的服務或協議中仍是選項(即使當時還沒有書面說明該選項的兩種情況)。 本參考模型并不規定OSI的服務和協議。它既不是系統的實現規范,也不是鑒定一致性的根據。 對滿足OSI要求的標準,可以從任選功能中定義少數幾實用子集,以便有助于實現和兼容。
GB9387-88為開放系統互連(OSI)描述了基本參考模型,它為協調開發現有的與未來的系統互連標準建立起一個框架。 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的目的是讓異構型計算機系統的互連能達到應用進程之間的有效通信。在各種不同場合都必須建立安全控制,以便保護在應用進程之間交換的信息。這種控制應該使得非法獲取或修改數據所花的代價大于這樣做的潛在價值,或者使其為得到所需數據而花費的時間很長,以致失去該數據的價值。 本標準確立了與安全體系結構有關的一般要素,它們能適用于開放系統之間需要通信保護的各種場合。為了安全通信而完善與開放系統互連相關的現有標準或開發新標準,本標準在參考模型的框架內建立起一些指導原則與制約條件,從而提供了一個解決OSI中安全問題的一致性方法。 知道安全方面的一些背景對于了解本標準是有益的。我們建議對安全問題不夠熟悉的讀者先讀附錄A(參考件)。 本標準擴充了基本參考模型,涉及到了安全問題的一些方面。這些方面是通信協議體系結構的一般要素,但并沒有在基本參考模型中予以討論。
GB/T 9387的本部分定義了在OSIE中為了標識和定位客體而使用的名和地址的基本機制。在基本參考模型的多層次結構中定義對這些機制的使用。本部分擴展了在GB/T 9387.1-1998中定義的概念和準則,本部分既不打算作為一個實現規范,也不希望成為一個對實現一致性進行評價的基礎。命名和地址的規范形式不在本部分范圍內。
本標準規定了導航常用術語和定義。本標準適用于導航范圍內的各種標準的制定、各類技術文件的編制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