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中科光析科學技術研究所官網!
免費咨詢熱線
400-635-0567
相對白度(泛黃)檢測項目報價???解決方案???檢測周期???樣品要求? |
點 擊 解 答??![]() |
相對白度(泛黃)檢測是評價材料表面顏色特性的重要手段,廣泛應用于紡織、造紙、塑料、涂料、食品包裝等行業。白度作為衡量材料外觀質量的核心指標之一,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視覺體驗和產品市場競爭力。然而,材料在加工、儲存或使用過程中可能因氧化、光照、化學反應等因素發生泛黃現象,導致白度降低。通過科學檢測泛黃程度,企業可優化生產工藝、選擇適宜添加劑或改進包裝方式,從而延長產品壽命并提升品質。
相對白度(泛黃)檢測的核心項目包括:
1. 白度值(Whiteness Index, WI):量化材料表面的白度水平;
2. 黃度指數(Yellowness Index, YI):表征材料偏離中性白的黃色程度;
3. 色差(ΔE):對比樣品與標準色板的顏色差異;
4. 老化前后變化率:評估材料抗泛黃性能的穩定性。
不同行業對參數要求存在差異,例如紡織領域更關注耐光性黃變,而塑料行業則重視熱氧老化導致的泛黃。
實現檢測需依賴設備:
1. 分光光度計:通過測量可見光范圍內反射光譜,計算白度與黃度指數,適用于實驗室高精度分析;
2. 白度儀:便攜式設備,采用D65光源模擬日光條件,快速測定材料白度,適合生產線現場檢測;
3. 色差計:結合L*a*b*色彩空間,量化顏色差異,常用于質量控制;
4. 老化試驗箱:模擬紫外線、濕熱等環境,加速材料老化以評估泛黃趨勢。
標準檢測流程包含以下步驟:
1. 樣品制備:按標準尺寸裁剪樣品,確保表面平整無瑕疵;
2. 儀器校準:使用標準白板校正設備,消除系統誤差;
3. 測量操作:將樣品置于測量口,選擇對應光源(如CIE D65)和觀察角度(10°或2°),讀取數據;
4. 數據分析:依據公式計算白度(如CIE Whiteness公式)和黃度指數(如ASTM E313);
5. 結果判定:對比行業標準閾值,輸出合格性結論。
通用的檢測標準包括:
1. ISO 11475:2017(紙和紙板白度測定);
2. ASTM E313(材料黃度指數計算標準);
3. GB/T 7974-2020(中國造紙行業白度測試方法);
4. AATCC 110(紡織品白度評價標準)。
各標準對光源類型、幾何光學條件、計算公式等均有明確規定,需根據具體產品類型選擇適用標準。
為確保結果準確性需注意:
1. 樣品儲存條件需符合標準溫濕度要求;
2. 定期使用標準板驗證儀器穩定性;
3. 避免環境光干擾,在暗室或遮光罩內操作;
4. 不同批次原料需單獨測試,不可混合取樣;
5. 長期監測時應建立白度變化趨勢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