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中科光析科學技術研究所官網!
免費咨詢熱線
400-635-0567
生物樣品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檢測項目報價???解決方案???檢測周期???樣品要求? |
點 擊 解 答??![]() |
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ST)是臨床微生物學檢測中至關重要的環節,其通過評估特定微生物對抗菌藥物的敏感程度,為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提供科學依據。隨著多重耐藥菌的性蔓延,AST檢測在優化抗生素使用、降低治療失敗風險以及遏制耐藥性傳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檢測廣泛應用于細菌、真菌等病原體的藥敏分析,尤其對危重感染患者、免疫缺陷人群及復雜感染病例的治療方案制定具有指導價值。
AST檢測的核心項目包括:1)針對特定病原體的抗菌藥物種類篩選;2)小抑菌濃度(MIC)測定;3)抑菌圈直徑(Disk Diffusion法)測量;4)耐藥基因的分子生物學檢測(如mecA基因檢測MRSA)。檢測目標涵蓋革蘭氏陽性菌、革蘭氏陰性菌、厭氧菌及真菌等,針對常見致病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現代AST檢測常采用以下儀器與技術:1)自動化微生物分析系統(如VITEK 2、BD Phoenix),可快速完成接種、孵育及結果判讀;2)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電離飛行時間質譜(MALDI-TOF MS),用于快速鑒定菌種及耐藥表型;3)微量肉湯稀釋法配套設備,用于精確測定MIC值;4)分子診斷平臺(如PCR、基因測序儀),檢測耐藥基因突變。傳統紙片擴散法(Kirby-Bauer法)仍作為基礎方法在基層實驗室廣泛應用。
AST檢測需嚴格遵循標準操作流程:1)稀釋法(包括瓊脂稀釋和肉湯稀釋)通過系列濃度梯度測定MIC;2)擴散法(如CLSI推薦的紙片法)通過抑菌圈大小判斷敏感性;3)E試驗(Epsilometer test)結合稀釋法與擴散法原理,提供精確MIC值;4)自動化儀器法基于比濁法或熒光檢測原理實現高通量分析;5)分子檢測通過探針或測序技術直接識別耐藥基因。
AST檢測需嚴格遵循以下標準體系:1)美國臨床和實驗室標準協會(CLSI)發布的M100系列文件,每年更新抗生素折點;2)歐洲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委員會(EUCAST)制定的標準化方案;3)中國衛生部《臨床微生物實驗室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規范》;4)ISO 20776系列標準。這些標準對培養基制備、接種菌量、孵育條件及結果解釋均有明確規定,確保檢測結果的可比性與臨床相關性。
實驗室需定期使用標準質控菌株(如ATCC系列)驗證檢測體系可靠性,同時結合患者臨床信息綜合判讀結果。檢測報告應明確標注敏感(S)、中介(I)、耐藥(R)分類,并提供MIC值輔助劑量調整。值得注意的是,體外藥敏結果需結合藥物代謝特征、感染部位及宿主因素進行臨床轉化,避免機械套用檢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