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中科光析科學技術研究所官網!
免費咨詢熱線
400-635-0567
空斑細胞形成檢測項目報價???解決方案???檢測周期???樣品要求? |
點 擊 解 答??![]() |
空斑細胞形成檢測(Plaque Formation Assay)是一種廣泛應用于病毒學、免疫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的關鍵技術,主要用于評估病毒感染能力、抗體中和活性或特定細胞的功能特性。該檢測通過觀察單層細胞中因病毒復制或細胞溶解形成的“空斑”(即局部細胞死亡區域),定量分析病毒滴度或效應細胞的活性。近年來,隨著醫療和抗病毒藥物開發的快速發展,空斑細胞形成檢測在疫苗評價、抗病毒藥物篩選及免疫治療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空斑細胞形成檢測的核心項目包括:
1. 空斑數量統計:計算單位面積內形成的空斑數量,反映病毒或效應細胞的活性;
2. 空斑形態分析:觀察空斑大小、邊界清晰度及分布特征,評估病毒擴散能力;
3. 空斑形成效率(PFE):綜合空斑數量與接種劑量計算效率值;
4. 中和抗體效價測定:通過抗體抑制空斑形成的能力評價其生物活性。
實驗需依賴以下關鍵設備:
1. 倒置顯微鏡:配備成像系統,用于空斑可視化與圖像采集;
2. CO?細胞培養箱:維持恒溫(37℃)、濕度(95%)及5% CO?環境;
3. 多通道移液器:確保病毒稀釋和樣本分裝的精確性;
4. 流式細胞儀(可選):輔助分析細胞凋亡或感染標志物表達;
5. 圖像分析軟件(如ImageJ):自動化統計空斑數量與面積。
標準操作流程包含以下步驟:
1. 細胞單層制備:將宿主細胞(如Vero、MDCK)接種至6孔板,培養至90%融合;
2. 樣本感染/共培養:梯度稀釋病毒或效應細胞后加入孔板,37℃吸附1-2小時;
3. 覆蓋瓊脂糖層:使用含中性紅染料的半固體培養基覆蓋,限制病毒擴散;
4. 孵育與顯影:培養2-7天(視病毒復制周期),空斑區域因細胞死亡無法染色而顯色;
5. 數據采集與分析:通過顯微鏡計數空斑,按公式計算病毒滴度(PFU/mL)。
實驗需嚴格遵循以下規范:
1. ISO 15189:2012:醫學實驗室質量管理體系要求;
2. WHO病毒學檢測指南:針對流感病毒、登革熱病毒等的標準化空斑實驗方案;
3. CLSI M53-A:細胞培養中病毒滴度測定的性能標準;
4. 內部質控標準:包括細胞存活率(≥95%)、陰性對照無空斑、重復實驗CV值≤15%。
需定期進行標準品(如已知滴度的參考病毒株)校準,并通過盲樣測試驗證檢測系統的靈敏度與特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