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砂檢測技術詳解:原理、流程、分析與問題解決
引言
再生砂作為鑄造、建筑等領域循環經濟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穩定性直接影響終產品質量。系統的檢測是確保再生砂滿足復用標準的唯一途徑。本文將深入解析再生砂檢測的關鍵技術與實踐要點。
一、 檢測原理
再生砂檢測基于其關鍵性能參數,通過物理和化學方法評估其復用可靠性:
- 顆粒組成分析:
- 原理: 基于不同粒徑砂粒在重力、機械振動或氣流中的分離行為差異。
- 目標: 量化原砂殘留率、再生砂生成率、細粉含量(<75μm或<20μm)、粒度分布(AFS細度數、平均粒徑)。粒度直接影響砂型的透氣性、強度和表面光潔度。
- 灼燒減量:
- 原理: 高溫灼燒(通常約1000°C)下,再生砂中殘留的有機粘結劑、碳化物、揮發分等可燃物質氧化分解并逸出。
- 目標: 測定殘留可燃物總量(LOI%),是判斷再生砂純凈度的核心指標,直接影響新粘結劑的效能和鑄件氣孔缺陷。
- 微粉含量測定:
- 原理: 利用氣流或水力分級法,或精密篩分法,分離并定量極細小顆粒(通常<20μm或<75μm)。
- 目標: 評估包裹砂粒、堵塞孔隙、降低透氣性和強度的惰性微粉含量。
- 酸耗值:
- 原理: 再生砂中堿性殘留物(如舊粘結劑分解產物、金屬氧化物CaO/MgO)與標準酸溶液反應消耗的酸量。
- 目標: 量化再生砂殘留堿性物質,預測其對新粘結劑(尤其酸固化樹脂)固化速度、強度及鑄件表面質量的影響。
- 強度檢測:
- 原理: 將再生砂按標準配比與粘結劑混碾制成標準試樣,測定其抗壓、抗拉或抗剪強度。
- 目標: 直接評估再生砂與新粘結劑結合后的粘結效能,判斷其復用后能否達到工藝要求的型砂強度。
- 含水量:
- 原理: 紅外干燥法或烘箱干燥法,精確測量砂樣中自由水和部分結合水的質量損失。
- 目標: 控制再生砂水分含量(通常在標準混砂工藝下),過高會導致粘結劑失效、強度下降、氣孔缺陷。
二、 實驗步驟(通用參考流程,嚴格遵循相應標準)
- 取樣:
- 在再生砂處理系統關鍵節點(如再生后、冷卻后、入倉前)多點、定時取樣。
- 使用專用取樣器,保證樣品代表性。按四分法或旋轉分樣器充分混合縮分,得到檢測所需量(通常數公斤)。
- 樣品制備:
- 將樣品置于干燥、清潔環境中冷卻至室溫。
- 去除可見雜質(如金屬豆、大塊雜物)。測定含水量樣品需立即密封保存。
- 檢測項目執行:
- 粒度分析:
- 稱取定量砂樣。
- 按標準篩序(如主篩+底盤)組裝套篩。
- 在標準篩分機上振篩規定時間。
- 稱量各級篩上砂粒質量,計算百分比、AFS細度數、平均粒徑等。
- 灼燒減量:
- 將空坩堝在高溫爐中灼燒至恒重,冷卻稱重。
- 稱取定量砂樣放入坩堝。
- 將裝有樣品的坩堝放入高溫爐,在指定溫度下灼燒指定時間。
- 取出坩堝,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稱重。
- 計算質量損失百分比(LOI%)。
- 微粉含量:
- 氣流分級法: 使用專用氣流分級儀,設定特定氣流速度和時間分離微粉。
- 水洗法: 砂樣與水混合攪拌,靜置沉降,虹吸或過濾分離懸浮微粉,烘干稱重。
- 精密篩分法: 使用微孔篩進行濕法或干法篩分。
- 酸耗值:
- 稱取定量砂樣放入錐形瓶。
- 加入定量標準鹽酸溶液。
- 振蕩或攪拌規定時間使反應充分。
- 加入指示劑,用標準氫氧化鈉溶液滴定至終點。
- 計算消耗的酸量(通常以中和50g砂所需0.1mol/L NaOH的毫升數表示)。
- 強度檢測:
- 按標準比例稱取再生砂、粘結劑及其他添加劑。
- 使用標準混砂裝置混碾至均勻。
- 用制樣機制備標準尺寸試樣。
- 在規定溫濕度下存放規定時間養護。
- 使用型砂強度試驗機測定抗壓、抗拉或抗剪強度。
- 含水量:
- 稱取定量濕砂樣。
- 放入紅外水分測定儀快速干燥或置于烘箱中在指定溫度下烘至恒重。
- 冷卻后稱重。
- 計算水分含量(質量百分比)。
三、 結果分析
- 對比標準/控制限: 將檢測結果與再生砂內控標準、行業標準或特定工藝要求進行嚴格對比。
- 關鍵指標解讀:
- LOI%: ≤0.5-1.5%(根據工藝要求,樹脂砂通常要求更低)。LOI過高表明再生不徹底,需調整再生工藝(如提高摩擦強度、延長高溫焙燒時間)。
- 酸耗值: ≤3-8 mL(同樣高度依賴工藝)。過高表明堿性殘留多,會干擾酸固化樹脂砂反應,需加強再生或考慮中和處理。
- 微粉含量: ≤0.5-1.5%。過高會顯著降低透氣性和強度,需加強除塵或風選。
- 粒度分布: 關注細粉累積含量和粒度集中度(AFS細度數)。與原砂對比,判斷過度破碎程度。粒度偏差大需調整再生設備參數或補充新砂。
- 強度: 需達到新砂混制同等配比強度的特定百分比(如≥85%)。過低表明再生砂表面受損或被污染,與新粘結劑結合能力差。
- 含水量: 通常要求≤0.3%。過高不僅直接影響粘結劑固化,還會誘發氣孔缺陷。
- 趨勢分析: 建立數據監控圖表,觀察各項指標隨時間變化趨勢,預判潛在問題或再生系統穩定性。
- 綜合判斷: 單一指標超標可能指示特定問題(如高LOI指向有機物殘留),多個指標異常則需系統性分析再生工藝和原料穩定性。
四、 常見問題解決方案
常見問題 |
潛在原因分析 |
針對性解決方案 |
灼燒減量(LOI)過高 |
再生溫度不足、焙燒時間不夠、摩擦再生強度低、除塵效率差 |
優化焙燒溫度曲線、延長有效焙燒時間、檢查摩擦再生設備擋板間距與轉子狀態、加強除塵系統維護 |
酸耗值偏高 |
堿性殘留物過多(舊粘結劑、金屬氧化物)、再生不充分 |
強化熱再生去除有機物、優化摩擦再生參數、引入酸性中和劑、加強舊砂冷卻與除塵 |
微粉含量超標 |
再生過程過度破碎、除塵系統效率低、砂粒自然粉化 |
調整再生設備參數減少破碎、升級或維護除塵設備、增加風選裝置、定期補充新砂 |
粒度分布異常(過細) |
再生參數過激導致過度破碎、原砂質量不穩定 |
降低摩擦再生強度、優化篩分效率、加強原砂質量控制與批次管理 |
復用后型砂強度不足 |
再生砂表面灼傷、殘留物干擾粘結、微粉阻塞、水分過高 |
確保再生砂LOI、微粉、酸耗值達標、嚴格控制水分、必要時增加新砂比例、優化混砂工藝 |
檢測結果波動大 |
取樣方法不科學、再生系統運行不穩定、原料波動大 |
嚴格執行標準化取樣流程、監控再生設備運行穩定性、加強廢砂來源管理、增大檢測頻率 |
結語
嚴謹科學的再生砂檢測是保障循環砂質量穩定、鑄件品質可靠和降低生產成本的核心環節。深入理解檢測原理,嚴格執行標準化操作規程,解讀檢測數據,并快速響應解決檢測中發現的問題,是實現再生砂、高質、穩定復用的關鍵。持續優化檢測流程與再生工藝的協同,方能大化再生砂的經濟效益與環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