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譜分析儀檢測
發布日期: 2025-04-12 04:25:45 -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2日 04:27
頻譜分析儀檢測項目詳解
一、頻率范圍檢測
- 定義 頻譜分析儀能夠測量的低頻率至高頻率的范圍,通常以Hz為單位(如9 kHz~26.5 GHz)。
- 檢測方法
- 信號源法:使用可調諧信號源輸出不同頻率的標準信號,觀察頻譜分析儀是否能正確顯示對應頻點。
- 掃頻法:通過掃頻信號發生器輸出覆蓋整個頻率范圍的信號,驗證頻譜分析儀的頻率響應是否平坦。
- 注意事項
- 需考慮儀器內部本振(LO)的穩定性。
- 高頻段需注意連接器和電纜的損耗補償。
二、幅度精度(幅度平坦度)檢測
- 定義 頻譜分析儀在不同頻率下測量信號幅度的準確性,通常以dB為單位表示誤差。
- 檢測方法
- 參考信號法:輸入已知幅度的標準信號(如-30 dBm),對比頻譜分析儀顯示的幅度誤差。
- 功率計比對法:使用功率計測量信號實際功率,與頻譜分析儀讀數對比。
- 應用場景
- 通信系統中信號功率的精確測量。
- 射頻放大器增益的標定。
三、分辨率帶寬(RBW)檢測
- 定義 頻譜分析儀區分相鄰信號的小頻率間隔,直接影響頻率分辨能力。
- 檢測方法
- 雙音測試:輸入兩個頻率相近的信號(如間隔1 kHz),調整RBW觀察是否能夠分辨。
- 噪聲基底法:觀察不同RBW設置下的噪聲基底變化,驗證其符合理論值(RBW每縮小10倍,噪聲降低10 dB)。
- 關鍵參數
- RBW形狀因子(如3 dB帶寬與60 dB帶寬的比值)。
- 小RBW(如1 Hz)的穩定性。
四、相位噪聲檢測
- 定義 本振信號在頻偏處的噪聲功率,反映頻譜分析儀的短期頻率穩定性。
- 檢測方法
- 直接測量法:使用低相位噪聲信號源輸入信號,通過頻譜分析儀測量指定頻偏(如10 kHz)處的噪聲功率。
- 對比法:與專用相位噪聲分析儀的結果進行比對。
- 典型指標
- -120 dBc/Hz @10 kHz offset(高端儀器可達-160 dBc/Hz)。
五、諧波失真檢測
- 定義 頻譜分析儀內部混頻器非線性導致的諧波分量(如二次諧波、三次諧波)。
- 檢測方法
- 輸入純凈單頻信號,觀察輸出頻譜中是否存在整數倍頻的雜散信號。
- 計算諧波失真度:諧波功率與基波功率的比值(以dBc表示)。
- 改善措施
- 降低輸入信號功率以避免混頻器過載。
- 使用高線性度前端設計。
六、雜散信號(Spur)檢測
- 定義 頻譜分析儀內部電路(如本振、電源)產生的非諧波干擾信號。
- 檢測方法
- 在無輸入信號時,觀察頻譜基底中的異常峰值。
- 輸入低功率信號,檢查是否存在固定頻率的干擾。
- 典型來源
七、靈敏度(噪聲基底)檢測
- 定義 頻譜分析儀能夠檢測的小信號功率,通常受限于內部噪聲。
- 檢測方法
- 設置小RBW(如1 Hz)和小衰減,測量無信號輸入時的噪聲基底。
- 輸入微弱信號(如-130 dBm),驗證是否能夠被識別。
- 優化方向
八、動態范圍檢測
- 定義 同時測量大信號和小信號的能力,通常以大與小可測信號功率的差值表示。
- 檢測方法
- 雙信號法:輸入兩個幅度相差較大的信號(如相差90 dB),驗證是否均能準確測量。
- 三階交調法:通過雙音測試計算動態范圍上限。
- 影響因素
檢測流程注意事項
- 校準
- 定期使用標準信號源(如Keysight N9030B)進行校準。
- 外部連接器需使用高質量電纜并避免彎折。
- 環境控制
- 溫度、濕度、電磁干擾(EMI)需符合儀器工作條件。
- 文檔記錄
- 記錄檢測條件(如溫度、輸入功率、RBW設置)以備復查。
應用實例
- 5G基站測試:檢測毫米波頻段(如28 GHz)的相位噪聲和雜散。
- EMC預測試:驗證設備輻射信號是否超出法規限值(如CISPR 32標準)。
- 射頻集成電路(RFIC)設計:評估放大器諧波失真和噪聲性能。
總結
頻譜分析儀的檢測項目覆蓋了頻率、幅度、噪聲、失真等核心指標。通過系統性檢測,可確保儀器滿足測試需求,避免因設備誤差導致的誤判。在實際操作中需結合應用場景,靈活選擇檢測方法,并嚴格遵守校準和操作規范,以保障測試結果的可靠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