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及其產品檢測
發布日期: 2025-04-12 05:04:32 -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2日 05:05
動物及其產品的質量安全直接關系到人類健康、貿易和生態安全。隨著化進程加快和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需求的提升,動物及其產品的檢測技術日益精細化,檢測項目覆蓋范圍也在不斷擴展。本文圍繞動物活體、動物源性產品(如肉、蛋、奶、皮毛等)的檢測項目進行系統梳理,分析其檢測意義與方法。
一、動物活體檢測項目
動物活體的檢測以疫病防控和健康評估為核心,涵蓋以下方面:
-
疫病檢測
- 病毒性疾病:如口蹄疫、禽流感(H5N1、H7N9等)、非洲豬瘟、狂犬病等。檢測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鏈式反應)、ELIS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病毒分離培養。
- 細菌性疾病:如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炭疽等,常用細菌培養、免疫學檢測或分子生物學技術(如熒光定量PCR)。
- 寄生蟲病:如弓形蟲、旋毛蟲、肝片吸蟲等,通過顯微鏡檢查、免疫學檢測或基因測序鑒定。
-
免疫狀態評估
- 抗體水平檢測:如通過中和試驗、血凝抑制試驗評估動物疫苗接種后的免疫效果。
- 細胞免疫檢測:如淋巴細胞增殖試驗,用于評估動物免疫功能。
-
遺傳病篩查
- 針對特定品種(如犬貓的遺傳性心臟病、牛的白血病)進行基因突變檢測,常用基因芯片或高通量測序技術。
二、動物源性產品檢測項目
動物源性產品的檢測需滿足食品安全、質量控制和貿易標準,核心檢測項目包括:
-
獸藥殘留檢測
- 抗生素類:如青霉素、四環素、磺胺類藥物殘留,采用液相色譜(HPLC)或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MS)檢測。
- 激素類:如克倫特羅(瘦肉精)、己烯雌酚,通過免疫親和柱凈化結合質譜技術分析。
- 抗寄生蟲藥:如阿維菌素、伊維菌素,需檢測其在肌肉、肝臟中的殘留量。
-
污染物檢測
- 重金屬:鉛、鎘、汞、砷等,通過原子吸收光譜(AAS)或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測定。
- 生物毒素:黃曲霉毒素(常見于飼料)、貝類中的麻痹性貝類毒素(PSP)等,采用免疫學方法或色譜技術檢測。
- 環境污染物:二噁英、多氯聯苯(PCBs)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需高靈敏度儀器分析。
-
微生物指標
- 致病菌:沙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等,通過選擇性培養基培養、PCR或全基因組測序鑒定。
- 衛生指標菌:大腸菌群、菌落總數,反映產品加工過程的衛生狀況。
-
品質與真實性檢測
- 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水分含量測定(如凱氏定氮法、索氏抽提法)。
- 摻假鑒別:通過DNA條形碼技術(如COI基因)鑒別肉類摻假(如用鴨肉冒充羊肉)。
- 新鮮度檢測:揮發性鹽基氮(TVB-N)含量測定用于評估肉類腐敗程度。
-
轉基因成分檢測
- 針對轉基因飼料或轉基因動物產品,采用實時熒光PCR技術檢測特定轉基因片段(如CaMV 35S啟動子、NOS終止子)。
-
物種鑒定與溯源
- 通過線粒體DNA分析(如細胞色素b基因)確定動物源性產品的物種來源,用于打擊非法貿易(如犀牛角、穿山甲鱗片)。
三、特殊用途產品的專項檢測
- 藥用動物產品
- 如鹿茸、蜂膠、蛇毒等,需檢測活性成分(如鹿茸中的硫酸軟骨素)、農藥殘留及微生物限度。
- 工業用動物產品
- 如皮革中的六價鉻含量、羽絨羽毛的清潔度與耗氧量檢測。
- 寵物食品
- 除常規檢測外,還需評估三聚氰胺、黃曲霉毒素及營養配比是否符合標準。
四、檢測標準與技術發展趨勢
- 標準
-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食品法典委員會(CAC)、歐盟(EC)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制定的限量標準和檢測方法。
- 中國標準
- 《GB 31650-2019 食品安全標準 食品中獸藥大殘留限量》等標準體系。
- 技術趨勢
- 快速檢測技術:如膠體金試紙條、生物傳感器用于現場篩查。
- 高通量檢測:基于二代測序(NGS)的病原體廣譜檢測技術。
- 區塊鏈溯源:結合檢測數據與區塊鏈技術,實現產品全鏈條可追溯。
五、結語
動物及其產品檢測是保障公共衛生安全、促進貿易公平的核心環節。隨著檢測技術的智能化和化,未來檢測項目將更加多元化,檢測效率也將顯著提升。加強檢測能力建設、完善標準體系,是推動畜牧業和食品加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