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細集料)檢測
發布日期: 2025-04-12 08:35:36 -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2日 08:37
- 引言:細集料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檢測的重要性
- 主要檢測項目:
a. 顆粒級配分析
b. 含泥量與泥塊含量
c. 表觀密度與堆積密度
d. 含水率
e. 氯離子含量
f. 有害物質檢測
g. 堅固性
h. 堿活性
- 各檢測項目的詳細方法、儀器、步驟、標準限值
- 檢測結果的應用與評價
- 結論
確保每個部分內容準確,參考新標準,必要時引用標準編號和條款。可能還需要注意單位的一致性,如密度單位kg/m³,含泥量百分比等。后,語言要但不過于晦澀,適合工程技術人員閱讀。
砂(細集料)檢測項目全解析
1. 顆粒級配分析
- 目的:評價砂的粒徑分布是否滿足混凝土配合比要求,影響和易性和密實度。
- 試驗方法:篩分法(方孔篩:0.15mm、0.3mm、0.6mm、1.18mm、2.36mm、4.75mm)。
- 步驟:
- 取烘干試樣500g,逐級篩分并稱量各篩余量。
- 計算分計篩余率(%)和累計篩余率(%)。
- 繪制級配曲線,對照標準判定所屬級配區(Ⅰ、Ⅱ、Ⅲ區)。
- 標準要求:天然砂的級配需符合標準分區,機制砂可適當放寬,但需滿足連續級配。
2. 含泥量與泥塊含量
- 含泥量:粒徑<0.075mm的顆粒含量。
- 泥塊含量:原粒徑>1.18mm,經水洗后<0.6mm的顆粒含量。
- 檢測方法:
- 含泥量:淘洗法(浸泡2h后攪拌沉淀,倒去渾水,烘干稱量損失)。
- 泥塊含量:篩除1.18mm以上顆粒,水洗后烘干稱量損失。
- 限值:
- Ⅰ類砂:含泥量≤1.0%,泥塊≤0;
- Ⅱ類砂:含泥量≤3.0%,泥塊≤1.0%;
- Ⅲ類砂:含泥量≤5.0%,泥塊≤2.0%。
3. 表觀密度與堆積密度
- 表觀密度:砂顆粒單位體積(含閉口孔隙)的質量。
- 方法:容量瓶法,通過排水體積計算。
- 標準值:≥2500 kg/m³(機制砂≥2600 kg/m³)。
- 堆積密度:自然堆積狀態下單位體積質量。
- 方法:漏斗法裝入標準容器,稱量計算。
- 意義:影響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經濟性。
4. 含水率檢測
- 快速法:取濕砂500g,烘干至恒重,計算水分損失百分比。
- 應用:修正混凝土實際用水量,控制水膠比。
5. 氯離子含量
- 化學危害:氯離子超標導致鋼筋銹蝕,影響結構耐久性。
- 檢測方法:硝酸銀滴定法(參照《JGJ 52-2006》)。
- 限值:Ⅰ類砂≤0.01%,Ⅱ類≤0.02%,Ⅲ類≤0.06%。
6. 有害物質檢測
- 項目:云母、輕物質(密度<2000kg/m³)、有機物、硫化物等。
- 方法:
- 輕物質:氯化鋅溶液(密度1.95g/cm³)浮選分離。
- 有機物:比色法(與NaOH反應顏色對比)。
- 限值:Ⅰ類砂云母≤1%,輕物質≤1%,硫化物≤0.5%。
7. 堅固性
- 定義:砂在硫酸鈉溶液中浸泡-烘干循環后的抗裂能力。
- 方法:5次循環后質量損失率≤8%(Ⅰ類)、≤10%(Ⅱ類)、≤12%(Ⅲ類)。
8. 堿活性(潛在危害性)
- 目的:檢測砂中活性二氧化硅與混凝土堿的膨脹反應風險。
- 方法:
- 巖相法:顯微鏡觀察礦物組成。
- 快速砂漿棒法:14天膨脹率<0.10%為合格。
檢測結果應用與評價
檢測報告需對照《GB/T 14684》分類指標(Ⅰ類高要求、Ⅱ類通用、Ⅲ類低要求),判定砂是否適用于目標工程。例如,預應力混凝土需Ⅰ類砂,而墊層混凝土可使用Ⅲ類砂。
結論
砂的檢測是保障混凝土質量的核心環節,需系統化操作并嚴格對標。通過科學檢測,可優化配合比設計,避免工程隱患,延長結構使用壽命。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工程需求,合理選擇砂源及質量控制等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