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流互感器檢測
發布日期: 2025-04-16 04:35:06 -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6日 04:36
一、電流互感器檢測的重要性
電流互感器若出現故障,可能導致計量失準、保護裝置誤動或拒動,甚至引發設備損壞和停電事故。通過系統化檢測,可及時發現絕緣老化、繞組變形、鐵芯飽和等問題,保障電力系統安全。
二、核心檢測項目及方法
1. 外觀檢查
- 目的:確認設備無明顯物理損傷或劣化跡象。
- 檢測內容:
- 外殼、瓷套是否有裂紋、污穢或放電痕跡。
- 接線端子是否氧化或松動。
- 銘牌參數(如變比、精度等級)是否清晰可辨。
- 工具:目視檢查、放大鏡。
2. 絕緣電阻測試
- 目的:評估繞組與外殼、繞組間絕緣性能。
- 方法:
- 使用2500V兆歐表(針對高壓CT)或1000V兆歐表(低壓CT)。
- 測量一次繞組對地、二次繞組對地、一次與二次繞組間的絕緣電阻。
- 標準:依據GB 1208,絕緣電阻應≥1000MΩ(新設備)或≥10MΩ(運行中設備)。
3. 極性測試
- 目的:驗證一次與二次繞組的相位關系是否正確。
- 方法:
- 直流法:在一次側通入瞬時直流,觀察二次側電流方向。
- 交流法:使用變比測試儀直接測量極性。
- 判定:正確極性應為減極性(即一次電流流入端與二次電流流出端同極性)。
4. 變比(匝數比)測試
- 目的:驗證實際變比與標稱值的一致性。
- 方法:
- 電流法:在一次側通入額定電流,測量二次側輸出。
- 電壓法:使用變比測試儀直接測量(無需大電流)。
- 允許誤差:計量用CT誤差≤±0.2%,保護用CT≤±3%。
5. 勵磁特性(伏安特性)試驗
- 目的:檢測鐵芯磁化特性,判斷是否存在匝間短路或鐵芯老化。
- 步驟:
- 二次繞組開路,逐漸升高電壓至額定勵磁電流的10%~120%。
- 記錄電壓-電流曲線,與出廠數據或同型號設備對比。
- 異常表現:曲線斜率降低(鐵芯飽和過早)或電流突增(匝間短路)。
6. 繞組直流電阻測量
- 目的:檢查繞組是否存在斷線、接觸不良或導體劣化。
- 方法:使用微歐計測量一次和二次繞組的直流電阻。
- 標準:與出廠值偏差應<±3%。
7. 誤差測試(比差和角差)
-
關鍵點:直接影響計量和保護精度。
-
方法:
- 在額定電流的5%~120%范圍內,使用標準電流互感器誤差測試儀。
- 對比差(電流幅值誤差)和角差(相位誤差)進行多點測試。
-
允許誤差:見下表(以0.2級CT為例):
電流百分比 |
比差(%) |
角差(′) |
5% |
±0.75 |
±30 |
20% |
±0.35 |
±15 |
|
±0.2 |
±10 |
8. 溫升試驗
- 目的:評估長期滿載運行下的發熱性能。
- 方法:施加1.2倍額定電流,持續4小時,測量繞組和外殼溫度。
- 標準:繞組溫升≤55K,外殼溫升≤30K。
9. 短時電流和動熱穩定試驗
- 目的:驗證CT承受短路電流沖擊的能力。
- 測試內容:
- 動穩定:承受峰值電流(如50kA)1秒,無機械變形。
- 熱穩定:承受有效值電流(如25kA)3秒,絕緣無碳化。
10. 局部放電測試
- 適用場景:高壓CT(≥35kV)。
- 方法:施加1.2倍額定電壓,檢測局部放電量。
- 標準:放電量≤20pC(油浸式)或≤10pC(SF6氣體絕緣)。
11. 密封性檢查(油浸式CT)
- 方法:
- 油位觀察:確認油位在標線范圍內。
- 油色譜分析:檢測氫氣、乙炔等氣體含量(H?≤150μL/L,C?H?≤1μL/L)。
三、檢測周期及標準
- 新安裝:投運前全項目檢測。
- 運行中:每3
5年定期檢測,惡劣環境縮短至12年。
- 標準依據:GB 1208-2016《電流互感器》、IEC 60044-1。
四、檢測結果處理
- 合格:記錄數據,建立設備檔案。
- 不合格:
- 輕微偏差:調整二次負載或重新校準。
- 嚴重缺陷:更換繞組、絕緣油或整體替換CT。
- 復檢要求:維修后需重復關鍵項目測試(如絕緣電阻、變比、誤差)。
五、新技術應用
- 在線監測:通過光纖測溫、超聲波局部放電傳感器實現實時狀態評估。
- 人工智能分析:利用歷史數據預測CT剩余壽命,優化檢修計劃。
通過以上系統化檢測,可有效預防電流互感器故障,保障電力系統的可靠性和經濟性。檢測人員需持證上崗,并嚴格遵循安全規程(如斷電操作、穿戴絕緣用具),確保人身和設備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