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檢測
發布日期: 2025-04-11 13:20:47 - 更新時間:2025年04月11日 13:22
糞便檢測:全面解析檢測項目及其臨床意義
糞便檢測是臨床醫學中常用的診斷手段之一,通過分析糞便的物理特性、化學成分及微生物組成,幫助醫生評估消化系統功能、篩查疾病及監測治療效果。以下從檢測項目、臨床意義及注意事項等方面進行全面解析。
一、糞便檢測的常見項目
1. 常規檢查(糞便常規)
- 顏色與性狀:正常糞便為黃褐色、成形軟便。異常情況包括:
- 黑色或柏油樣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潰瘍、食管靜脈曲張破裂)。
- 紅色血便:可能為下消化道出血(痔瘡、結腸癌、息肉)。
- 灰白色陶土樣便:膽汁排泄受阻(膽道梗阻、胰腺癌)。
- 稀水樣或黏液便:常見于感染性腹瀉或炎癥性腸病(IBD)。
- 顯微鏡檢查:
- 白細胞:增多提示腸道感染(如細菌性痢疾)。
- 紅細胞:肉眼不可見的出血可能提示潰瘍或腫瘤。
- 脂肪顆粒:大量存在時可能為脂肪瀉(胰腺功能不全、乳糜瀉)。
2. 隱血試驗(FOBT)
- 原理:檢測糞便中微量血液,用于篩查無癥狀的消化道出血。
- 方法:
- 化學法:利用血紅蛋白的過氧化物酶活性,但易受飲食(如紅肉、維生素C)干擾。
- 免疫法:特異性更高,僅檢測人血紅蛋白,減少假陽性。
- 意義:結直腸癌篩查的重要手段,陽性者需進一步腸鏡檢查。
3. 寄生蟲與蟲卵檢測
- 常見目標:蛔蟲、鉤蟲、絳蟲、阿米巴原蟲、賈第鞭毛蟲等。
- 檢測技術:
- 直接涂片法:快速但靈敏度低。
- 濃縮法:提高蟲卵檢出率。
- 抗原檢測:針對特定寄生蟲(如溶組織內阿米巴)的抗原檢測更。
4. 細菌學檢測
- 細菌培養:用于診斷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彎曲桿菌等腸道致病菌感染。
- 毒素檢測:如艱難梭菌毒素(偽膜性腸炎)、大腸桿菌毒素(旅行者腹瀉)。
- 分子檢測:PCR技術快速檢測霍亂弧菌、諾如病毒等。
5. 病毒檢測
- 輪狀病毒/諾如病毒抗原:兒童腹瀉的常見病原體。
- 腺病毒:部分腸道腺病毒可導致嬰幼兒腹瀉。
6. 其他特殊檢測
- 糞鈣衛蛋白:炎癥性腸病(IBD)的標志物,可區分功能性與器質性腸病。
- 彈性蛋白酶-1:評估胰腺外分泌功能,診斷慢性胰腺炎。
- 腫瘤標志物:如糞便DNA檢測(如ColoGuard)篩查結直腸癌相關基因突變。
- 幽門螺桿菌抗原:通過糞便檢測幽門螺桿菌感染,適用于兒童或無法進行呼氣試驗者。
二、檢測流程與注意事項
1. 樣本采集
- 方法:使用無菌容器,取新鮮糞便中段或異常部分(如黏液、血液)。
- 禁忌:避免混入尿液、水或衛生紙。
- 保存:部分檢測需在1小時內送檢,或使用特定保存液(如寄生蟲檢測)。
2. 檢測前準備
- 飲食限制:隱血試驗前3天禁食紅肉、動物血、大量維生素C。
- 藥物影響:停用鐵劑、阿司匹林等可能干擾結果的藥物(需遵醫囑)。
- 特殊人群:女性月經期間避免檢測隱血。
三、臨床意義與疾病關聯
-
感染性疾病
- 細菌/病毒/寄生蟲檢測可明確腹瀉病因,指導抗生素使用(如艱難梭菌感染需停用廣譜抗生素)。
-
炎癥性腸病(IBD)
- 糞鈣衛蛋白升高提示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優于血常規中的CRP。
-
消化道腫瘤
- 隱血試驗聯合糞便DNA檢測可提高結直腸癌早期篩查率。
-
吸收不良綜合征
- 脂肪定量>6g/24h提示脂肪瀉,需排查胰腺疾病或乳糜瀉。
四、新興技術與趨勢
- 宏基因組測序:一次性檢測腸道菌群組成、病原體及耐藥基因,適用于疑難感染或菌群失調。
- 代謝組學分析:通過糞便代謝物評估腸道健康狀態,如短鏈脂肪酸水平反映腸道菌群功能。
五、總結
糞便檢測是安全、無創的檢查手段,其項目選擇需結合臨床癥狀(如腹瀉、腹痛、便血)。盡管部分檢測(如隱血試驗)存在假陽性可能,但結合腸鏡、影像學等可提高診斷準確性。患者需嚴格遵循檢測前準備,以確保結果可靠。未來,隨著分子技術的普及,糞便檢測將在醫療中發揮更大作用。
(字數:約1500字)
復制
導出
重新生成
上一篇:貴州米酒檢測
下一篇:鼻咽拭子檢測
以上是中析研究所糞便檢測檢測服務的相關介紹,如有其他檢測需求可咨詢在線工程師進行了解!